关于大黄鱼捕捞热点新闻的思考

adminadmin 2025-05-17 117 阅读

本文首发于“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ID:fishery1958),转载请保留出处。

编者按

连日来,浙江省象山县渔民一网捞出2450公斤大黄鱼的新闻,在东海海域荡起了一波又一波涟漪。对此,《中国水产》邀请到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首席专家严小军,就大黄鱼科学捕捞和生态保护等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严小军表示,连续两年冬季基本在同一区域采捕到吨级规模大黄鱼,可以初步判定大黄鱼自然资源群体有明显恢复迹象,该区域可能已经成为了大黄鱼越冬场,大黄鱼在东海海域所预判的东西越冬洄游路线是存在的。

严小军向我们展示了两张图片,图1展示了“大黄鱼三场一通道”示意图(所示越冬区范围较广)。图2是东海海洋锋面图(2022年1月13日),红圈标记处可以看到上述区域被周围的海洋锋面区所包围。两者结合,可以初步判断上述区域就是大黄鱼越冬场。

图1大黄鱼“三场一通道”示意图

图2东海海洋锋面图

关于新闻中可能涉及到的大黄鱼捕捞节制问题,严小军表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措施针对冬季该区域内的大黄鱼吨级捕捞现象,一是不在禁渔区内,二是不在禁渔期内。然而,对于像大黄鱼这样生命周期长、性成熟期晚、破坏后恢复期长、越冬具有明显聚集性的自然资源群体,只有制定全周期整体性自然资源保护架构,才有可能维护好这个目前出现的好苗头,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严小军介绍,浙江省海域对于大黄鱼资源重建恢复具有特殊的优势和重大意义:一是长江径流带来充分的营养盐形成了基础生物饵料的优势;二是浙江省丰富的海岛海礁及其所形成的海域构成了鱼群产卵育幼的优势;三是浙江省外海因受洋流与长江径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涡旋区具有越冬场优势(东海中央越冬场)。

根据浙江省海域(主要包括舟山渔场、舟外渔场等相关海域)的渔业资源捕捞数据的反演推算,这一海域可承载的最大可持续捕捞产量(BMSY)达近7万吨,以这一数据的20%为资源自然恢复能力的基准线,东海大黄鱼保护与重建的资源量目标可定位在1万吨。大黄鱼只要达到群体自然恢复能力,以成熟大黄鱼一次排卵量达数十万颗的水平,只要加以科学的管理,是可以得到有效恢复的。但是对于当前来说,由于大黄鱼成熟群体的自然资源量极低,处于“阿里效应”的补偿区,理论上无法自然恢复,必须继续坚持人工增殖放流,并进一步改进完善相关的技术体系,设定逐级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因此,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一领域的重点问题,通过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持续的管理措施来加以实现。

就下一步科研工作的重点,严小军建议,一是有必要继续确认这批大黄鱼的基因信息,目前,严小军团队正在积极寻找样本进行研究。二是有必要从海洋学角度出发,根据锋面涡旋特点,从渔业资源学的实践调查数据上升到海洋学渔场形成理论,对该区域进行分析。三是由越冬场确定反推可知:东西洄游路线作为大黄鱼越冬主要路线可以基本确立。如何勾画鱼群行为信息尚有待深入,鱼群从舟山渔场(如海礁海钓区附近)洄游至中央越冬场游泳路线图将会是研究的重点。四是有必要汇总各类基本信息,提出大黄鱼整体保护发展框架,将大黄鱼增殖放流新技术、“鱼巢构建”新方法、越冬场确定与可持续开发纳入其中,并指出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最后,严小军表示,大黄鱼自然种群的重建恢复不仅具有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食物链能级的重要价值,同时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能够带动渔旅融合、养牧钓产业创新发展,如果能使大黄鱼渔汛再现,则将是一项海洋生态文明渔业共富的伟业!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